惨!判赔10亿巨款,阿里卸下包袱重新出发

  • 来源: 驱动号 作者: 罗超频道   2024-01-02/09:34
    • 正文

    2017年京东就“二选一”商业纠纷起诉阿里旗下多家公司,历经6年后一审结果出炉。12月29日,2023年最后一个工作日,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阿里向京东赔偿10亿元。不少网友对阿里表示同情,因为阿里2023年过得太惨了,“今年的苦就吃到这里了”。

    京东高调发表官方声明称,“此次判决不仅是京东反抗‘二选一’垄断行为的一次公正裁决,更是以法治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的标志性时刻,也将是中国反垄断法治进程中浓墨重彩的一笔。”相较于京东的表态,阿里的态度十分低调。

    一审的10亿赔偿额刷新了中国企业间诉讼的判赔纪录。实际上,2021年阿里被处罚款182亿元,已经刷新了中国互联网科技公司反垄断处罚的最大罚单纪录,放在全球也仅次于被欧盟“重点照顾”的美国公司谷歌。

    (图源网络)

    从市场当前的环境和阿里自身的状态来看,个人猜测阿里大概率不会上诉——用10亿巨额赔偿,卸下历史包袱,努力前行才是当下的重点。

    中国电商行业“二选一”的争议已长达十余年之久。10年,电商行业已是沧海桑田。就在各方激辩中国电商行业是否存在绝对垄断时,拼多多抖音等新玩家们用蓬勃生长给出了回答。

    10年,阿里失去了太多太多

    2014年阿里、京东分别赴美上市,阿里更是创造美股当时最大IPO的历史纪录。电商行业竞争加速,两家关于“二选一”的争端愈演愈烈,从起初的口水战上升到2017年的对薄公堂。回头来看,“二选一”也算是中国电商第一轮激烈竞争的一条主线。

    其实“二选一”大戏在2021年就迎来了大结局。2021年,我国进入“反垄断”大年,监管机构对于互联网行业的反垄断监管措施不断加强,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巴巴作出行政处罚,处以其2019年度中国境内销售额4557.12亿元4%的罚款,计182.28亿元。

    对此,阿里巴巴迅速回应表示对此处罚,诚恳接受,坚决服从,“将强化依法经营,进一步加强合规体系建设,立足创新发展,更好履行社会责任。”就此,“二选一”已尘埃落定,相关商业竞争手段已成为历史。

    182.28亿是中国商业史上企业被罚款的最高纪录,对阿里巴巴来说也有“割肉之疼”。破财并未消灾,这笔罚款还引发了系列连锁反应,这场旷日持久的诉讼作出如此天价赔偿判决就是其中之一。

    更沉重的代价则来自市场对行业监管的悲观预期。被罚之后,阿里巴巴的股价出现了大溃败。2017年到2020年阿里股价整体在上升周期,2020年10月27日其股价高达319.32美元/股,市值超过8500亿美元,与当时的苹果、Amazon、Facebook等万亿美元市值的世界科技巨头在一个level。2020年12月,市场监管总局宣布依法对阿里巴巴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,阿里股价重挫,此后持续下行,到2022年3月下滑75%到75美元左右,中间一度跌破了2014年发行价。如今市值不足2000亿美元,已经难望其美国同业的项背。

    (图源:百度股市通)

    市场的竞争却并未停歇,拼多多异军突起,抖音、快手、小红书以及视频号则从“内容电商”和“兴趣电商”的切口切入赛道,增长势头强劲。

    2023年底,阿里更是迎来“至暗时刻”:其市值被成立于2015年的拼多多反超,对此媒体纷纷解读称电商行业“新王已立,属于阿里的电商时代彻底结束”。最新市值阿里巴巴1974亿美元,拼多多1944亿美元,两者不分上下。

    最后一个工作日,一审被判赔京东10亿的消息传出,让阿里巴巴2023年的黯淡又增加了一分。对于今天的阿里来说,10亿美元罚款不是“小钱”。如今其市值只有巅峰时期的25%。对任何企业来说,没有一分钱是多余的。

    至暗时刻的阿里2023年正在持续进行组织调整、降本增效和业务收缩,以努力应对环境的剧变。从3月起,阿里进行了“1+6+N”分拆式大调整,让一些子业务更加独立面对市场。然而分拆并不容易,比如阿里云原先决定被分拆后来又暂缓,关键原因在于美国新的芯片制裁政策影响下,阿里云独自经风雨的风险又高了几分。

    2021年,跟阿里一起被反垄断罚款的还有美团、腾讯等巨头。在互联网高速增长的早期阶段,市场规则不完善,平台们为了增长去探索一些前所未有的竞争手段,一度曾十分流行“合并大潮”、“补贴大战”、“代理人战争”、“链接屏蔽”等玩法,有些跟“二选一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。2021年行业的多起反垄断判罚,给企业亮明了竞争红线。此后平台们也都愈发清晰地知道了底线与边界所在。外界也不难感知,2022年到2023年,互联网行业的竞争已经变得前所未有的清朗有序。

    电商行业经历的一切,生动地表明,市场确实一直都是在发展中规范、在规范中发展。

    今天的阿里,已不是昨日的阿里

    作为“1号反垄断典型”的判罚对象,自2021年被巨额罚款以来,阿里就在持续变化。

    一是一切发展都以合规为前提。

    2021年,市场监管总局向阿里巴巴发出1号行政指导书(国市监行指反垄〔2021〕1号)要求“阿里巴巴根据指导意见进行全面整改,依法合规经营,建立健全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长效机制。”阿里巴巴自查自纠,照章执行。

    2023年1月蚂蚁集团披露整改新进展称,马云不再是实控人,强化与阿里巴巴集团隔离。12月30日,央行同意支付宝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。市场分析普遍认为,这正是阿里努力实现合规的结果之一。

    重视合规也体现在竞争中。哪怕拼多多兵临城下,哪怕抖快红群狼环伺,阿里在更剧烈的新一轮竞争中也以合规为准绳,采取更谨慎甚至更保守的竞争策略,不只是彻底摒弃了“二选一”这样的竞争手段,对于竞争与合作也更加开放,比如在腾讯逐步开放流量后去探索微信小程序等新业务,再比如与抖音一边良性竞争一边深入合作。

    二是在市场上变得更低调。

    一直以“高举高打”著称的阿里在这两年变得十分低调,一个标志是在双11这一由其一手创造的大促时刻不再高调地公布GMV等数据,2023年甚至取消双十二改为“年终淘宝好价节”。在业务层面阿里也不再扩张优先,而是在不断收缩,2023年弱化淘宝特价版、自动驾驶等业务,11月将量子实验室及可移交的仪器设备捐赠予浙江大学,并向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开放……

    该砍的砍,该弱化的弱化,该合并同类项的合并,阿里在尽可能地缩短战线,聚焦主业,谋求高质量增长。

    三个是组织的变革前所未有。

    2023年阿里开启史上最剧烈也是最重要的一次组织架构变革,从“大锅饭”走向“1+6+N”的新组织结构,这样的调整并不容易。6月20日,阿里巴巴宣布蔡崇信出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团董事会主席;吴泳铭出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团CEO,同时继续兼任淘天集团董事长。此后吴泳铭先后兼任阿里云智能CEO和淘天集团CEO。12月下旬,吴泳铭宣布年轻化管理团队接棒淘天集团。阿里巴巴进入“少壮派”掌舵的时代,淘天等业务的管理层以及员工全都在年轻化。阿里希冀通过组织的加速变阵来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,改变自身所处的逆境,更好地应对竞争,谋求更光明的未来。

    让过去的过去,行业重新出发

    “二选一”让阿里损失惨重,继巨额罚款后,被判赔京东10亿,也给这一长达近10年的纠葛划上句号。

    如今,互联网已进入下半场,零售行业也正在经历剧变。

    线下零售举步维艰,据“潮新闻”基于公开报道的不完全统计显示,年内已有20余家百货门店因种种原因停业,这些门店无不曾陪伴市民数年,如今不得不关停让人唏嘘。单单在广东,2023年就出现了国美、家乐福等知名零售品牌的全面闭店。

    电商行业也不好过,互联网流量见顶,行业经历了最难的一年。双12、双11、618变得前所未有的冷清,正是行业遭遇天花板的缩影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官方数据显示,今年前三个季度网上零售总额为10.8万亿元,同比增长11.6%,高于去年同期的4%,低于2021年的18.5%。

    电商行业格局在加速盘整。有媒体统计显示,已上市的中国电商资产三年来缩水35%,其中阿里一家市值缩水尤甚,相当于三年蒸发掉了今天的京东(456亿美元)+拼多多(1948亿美元)+网易(602亿美元)+美团(5114亿港元)+小米(3911亿港元)的市值。2023年全年,港股科技股整体下行,其中腾讯股价下跌6.79%,阿里下跌11.14%,京东和美团下跌均在50%左右。

    电商行业在进一步“内卷”竞争。在新一轮竞争中,市场群狼环伺,头部平台已重启价格导向,新一轮电商大战已箭在弦上。可以预见,在合规的新环境下,新一轮电商竞争只会更加良性,将有望给用户、商家和产业带来全新的价值。

    电商行业也在积极“外卷”求增量。一方面是出海前途无限,2023年新型跨境电商“四小龙”(阿里国际含速卖通/1688/Lazada等、拼多多Temu、字节跳动TiktokShop国际版和SHEIN)强势增长,另一方面,C2M、D2C、AI电商、即时零售、柔性供应链、直播电商、兴趣电商、内容电商等新模式给行业带来的更多的增长可能性。

    2023年阿里巴巴持续变阵接近完成,在最后一个工作日被判赔10亿的“当头一棒”虽然惨痛,但出自乐观的市场预期,相信对阿里漫长的处罚与锤打也应该尘埃落定。2024年,希望阿里终于可以卸下历史包袱,以全新的面貌和姿态轻装上阵,更加从容地面对未来的挑战与机会。

    (2014年,阿里巴巴赴美IPO,图源www.reuters.com)

    不只是阿里巴巴要重新出发。2024年,整个互联网科技行业都该进入新世界了。

    行业的竞争风向已经发生变化。2023年大厂都在“断舍离”。从腾讯、阿里,再到百度、字节跳动,几乎所有互联网巨无霸都在收缩战线,砍掉一切不必要的业务。在流量红利消失后,在市场竞争合规下,大厂改变增长策略,从“扩张优先”逐步换轨到“收缩式发展、谨慎式扩张”的成长轨道,更重视经营效率和增长质量,将业务聚焦到主航道,将资源聚焦到核心业务,并持续加码AI大模型等底层核心技术自主创新。

    仿佛就在昨天,阿里、腾讯等巨头的市值还能与苹果、Google、Amazon、Facebook等国际科技巨头“掰一掰手腕”。然而,在美国重重贸易技术制裁下,在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,中国科技公司的市值已一落千丈,美国科技巨头市值反而持续腾飞,已纷纷超过2亿美元奔向3亿美元(苹果最新市值2.99万亿美元)。中国科技企业要想奋勇直追,就不能再持续“内卷”,而是要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,靠“外卷”获得增量,“卸下包袱,重新出发”。


    评论 {{userinfo.comments}}

    {{money}}

    {{question.question}}

    A {{question.A}}
    B {{question.B}}
    C {{question.C}}
    D {{question.D}}
    提交

    {{userinfo.nickname}}

    文章数: {{userinfo.count}}
    访问量: {{userinfo.zongrenqi}}

    驱动号 更多